• 電話

    電話

  • E-mail

    E-mail

名人專欄/專訪

妥協的藝術

【今周刊】專欄  刊登日期 :2020-12-23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 ◆按此◆聯結今周刊 --

 作者: 郭智輝理事長

在新竹科學園區成立40周年紀念活動上,出現令眾人驚喜的一幕:台積電張忠謀前董事長和聯電曹興誠前董事長握手寒暄、相互致意問好。媒體多以「世紀大和解」形容這次的互動,但我卻認為,兩位半導體界的前輩,當年各自堅持理念,並在崗位上努力,沒有對錯,只有策略的選擇;而今雙雙都自第一線退下,聚首敘舊,是相當溫馨自在的畫面。

幾乎同一時間,中國半導體大廠中芯國際宣布「蔣爸」蔣尚義出任副董事長,執行長梁孟松則立刻宣布辭職,引發業界不少議論。就個人的職涯規劃,梁孟松的辭職見仁見智,但以企業最高階主管所享有的資源與所承擔的責任論,梁的決定是否符合員工、股東、公司、社會等的託負與期待,恐怕有不小的討論空間。

英文Compromise可翻譯成「妥協」,可是在中文裡,妥協似乎不太正面,感覺有和稀泥、鄉愿等成分。其實compromise也有「折中」的意思,當某一方不堅持己見,而接受其他建議,是為了顧全大局、成就共好。在民主時代,適度的「妥協」是基本素養,企業凝聚共識的過程也是如此。

戰國時代,趙國藺相如官拜上大夫,老將廉頗卻認為自己帶兵護駕的功勞遠甚於藺而四處放話挑釁。藺相如得知廉頗對他有意見,便多方迴避忍讓,以免兩人碰面起衝突,讓秦國有藉口出兵趙國。後來廉頗知道藺相如相忍為國的苦心,大受感動,遂負荊請罪。藺相如的妥協、廉頗的知過,換得趙國近20年的安穩,史稱「將相和」。

對事件的雙方或多方而言,適度的妥協往往是最佳解決方案;畢竟既爭裡子又死要面子,這種堅壁清野的態度無助解決問題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,現在稍作退讓,不但可化解眼前的困境,日後的回報搞不好比現在僵持不下所能得到的更多。

妥協的藝術不僅可用在對外談判場合,也適用於企業內部的溝通。組織成員要認清楚溝通的目的,再決定彼此能接受的底線,若是堅持本位主義寸步不讓、逼人太甚,便會是內部矛盾的開始,嚴重者,甚且導致各種有形無形的衝突,個人及公司形象大壞,屆時再多的悔不當初也是徒然。

環境快速變遷,組織為了整體發展,必須不斷吸納新血,才不致出現人才斷層危機。多元人才進入體制內後,意見分歧也隨之而至,這時組織的妥協藝術便更加重要,否則人人各持己見,一開會就吵成一團,不要說決策品質,連日常運作可能都成問題。

布袋和尚的《插秧詩》:「手把青秧插滿田,低頭便見水中天;六根清淨方為道,退步原來是向前。」雖是個人修身養性的體悟,但放在組織的溝通協調上,「低頭見天,退步向前」,也頗有值得參考之處。

台灣諺語說:「好好鱟刣甲屎那流」,指原本一樁好事,卻因技巧拙劣而搞砸了。不懂妥協的藝術,不但造成溝通成本過高,形成的傷害甚至比不溝通還大。

從中小企業茁壯成為國際企業的過程中,組織層級和管理架構都大不同,創業元老,尤其是領導人,更要放寬心胸、廣納雅言,接受不同的想法;同時也要因地制宜、尊重多元。

日前台商在印度工廠發生嚴重的勞資衝突,就專業分工的角度看,把在地員工的招聘事宜委由當地人力仲介業者辦理並無不當,但是在委辦過程中,外包商的素質仍須要求,不可妥協。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,光是原有的專業、供應鏈還不夠,出了國門,領導人及外派經理人員都要入境問俗,才能融入當地市場。

人的互動需要溝通,但對於執行面的規定,則不能有妥協的空間。

桃園製藥公司發生大爆炸,生產線全毀,初估損失至少8億元,還波及鄰近數家公司的廠房。就已知的訊息,爆炸是一名外籍移工在處理化學藥劑過程中發生的。

企業追求效率,但是有些作業成本就是不能省。員工是企業的資產,不是成本,更不是費用,有共識的勞資,才能齊心打造出優秀的企業。而要型塑這樣的共識,需要的不是領導人的專業,而是領導人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