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電話

    電話

  • E-mail

    E-mail

名人專欄/專訪

台鐵如何華麗轉身

【今周刊】專欄  刊登日期 :2021-05-05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 ◆按此◆聯結今周刊 --

 作者: 郭智輝理事長

這是一個行銷的時代,不論賣產品還是賣服務,都要宣傳自己有多好,才容易贏得顧客的青睞。但是行銷不是只有賣東西而已,行銷還要確保產品或服務的品質能與宣傳相符。

行銷的最高境界,或許可以「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」來形容。好東西當然要讓人知道,一旦人們口耳相傳,形成口碑行銷,顧客自然絡繹於途。反之,如果賣的東西缺乏吸引顧客的亮點,只知一味強推,很快就淪為紅海市場,只能靠殺價搶生意。

銷售東西如此,事業經營也是如此。企業管理中的產銷人發財各項功能都達到一定水準,經營績效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。

每當各界檢討公營事業單位時,總不脫組織老化、績效不佳等負面評價,而公營事業民營化彷彿是一切問題的解方。

公營事業長期處在孤行獨市、缺乏競爭意識的環境中,又有「配合政策」作為績效不振的好藉口,論資排輩是獎賞升遷的依據,很難找出提升營運績效的動機。這樣的組織就算要釋股民營化,賣得掉嗎?能賣到好價格嗎?難道這就是公營事業的宿命?

護國神山台積電當年是由政府轉投資成立的,國發基金至今仍是最大單一股東;但是沒有人會把台積電與公營事業連想在一起。COVID-19打亂全球供應鏈,卻也讓台積電藉著堅強的實力在亂世中躍升,成為產業龍頭。如果早年台積電沒有民營化、沒有IPO,即使至今仍是不錯的企業,但要成就今天的市場地位,恐怕仍有一大段距離。

部分公營事業的領導人雖具有前瞻思維,有心改善營運效率,可是只要一推出新政策,便會受到工會或環團出手卡關,壯志一再消磨,直到人走茶涼,短暫的改革火花消失,一切回到原狀。

要改善公營事業單位的營運績效,在民營化(IPO)之前,應先經過「企業化」、「效率化」的洗禮。政府擔心民營化後,失去對公營事業的掌控力道,不方便要求配合政策;其實台灣的民營企業對國家政策的配合度相當高,如外交需求,或類似口罩國家隊等的使命感極高。但政府要切記,不能三不五時就抬出「政策需要」的大帽子,把政府自己應做的功課全部丟給民間承擔;長此以往,只會破壞官商之間的信任基礎。

公營事業單位企業化進而民營化,台灣高鐵可作為典型的成功範例。高鐵公司一開始是由民營企業成立的公司,後來官股比重一路攀升,民股已無決策權,可算是實質的公營事業。目前交通部持股43%、航發基金4.6%、中鋼4.3%、台糖3.5%、國發基金2.9%,總計政府可掌控股權幾達六成。即使官股占有絕對多數,但企業化經營的高鐵,在各方面的營運績效都值得肯定。

在太魯閣號事故後,台鐵改革何去何從,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焦點。畢竟台鐵是高齡130餘歲(從劉銘傳於1887年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算起)的老組織,要一步到位民營化的難度太高,就算釋股也沒人敢認;因此民營化之前,先落實企業化、效率化,才能向「桃李不言」的第一步邁進。

台鐵的價值在哪裡?這是優先盤點台鐵資源的重點。先不提大家耳熟能詳的站場土地等硬資源,人力素質優化配置的軟實力,才是台鐵再生的關鍵。

去年鐵路特考錄取784人,錄取率不到6%;這表示,台灣仍有很多人對台鐵有期待、有憧憬;相比於大學九成的錄取率,鐵路特考上榜者是相對優秀的族群。有優秀的生力軍加入,可作為台鐵未來轉型的後備部隊。往前推,當年能考上台鐵的人,也多是社會上十中取一的優秀人員;若能為台鐵這批資深員工重新找回熱情與定位,這部老機器就有機會重新加足馬力,在軌道上奔馳。

身為高鐵絕對多數的大股東,政府可引入高鐵的優勢,協助台鐵轉型再造;高鐵在營運、管理、服務上的成就都有目共睹,人員素質與組織制度也十分到位。如果能在雙鐵之上設立一家控股公司,轄下控股雙鐵;高鐵以其技術、管理、營運、維護等制度,協助台鐵快速現代化、企業化、效率化;台鐵則以前述的站場土地資產等硬資源,與高鐵聯手開發,形成實質上的雙鐵合一,資源共享,合作而非競爭,提升旅運品質、聯運共同爭取旅客,加以鐵道周邊站場開發,合作的乘數效應值得期待。

服務業靠的是第一線人員的士氣,虧錢的單位如果只想著cost-down,員工的工作情緒怎麼好得起來?運輸服務業首重安全,其次是準點與服務品質,若能藉由虛擬控股公司形式,將高鐵的DNA導入台鐵組織中,制度上軌道、人員士氣提升,正如網路常看到的那句:「花若盛開,蝴蝶自來;人若精彩,天自安排」,屆時不論要談民營化或併購,都是台鐵再升級的籌碼。更重要的,台鐵更能回應民眾平安出門、快樂回樂,享受優質安全旅程的基本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