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電話

    電話

  • E-mail

    E-mail

名人專欄/專訪

後抗疫期 需要彈性運作的勞動法規

【今周刊】專欄  刊登日期 :2020-04-08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-- ◆按此◆聯結今周刊 –

 作者: 郭智輝理事長

很多人擔心武漢肺炎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衝擊,事實上,當各國政府對民眾發出各種活動禁令的當下,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開始發生了。民生活動停擺,服務業首當其衝,尤以旅館餐飲、觀光旅遊為最。近來媒體相繼報導相關行業領導人的訪談,現階段業界的共同想法只有一個:「活下去」。

前Fed主席柏南克認為,當前情勢與2008金融海嘯或1930年代大蕭條只有些微相似,比較像一場重大的天災。確實如此,先進國家服務業比重逾七成,一旦疫情緩和,蓄積的消費能量可望快速推動經濟回升;加上受肺炎波及的富裕國家也已積極投入資源抗疫,相信這次的衝擊不致重演1930年的大蕭條。

21世紀以來,接連的網通泡沫及金融海嘯,迫使全球央行灑錢救市,營造資金氾濫、利率走低的環境,也讓部分企業領導人誤以為資金取得容易,而忘情地拉高營運槓桿,輕忽財務紀律。偏低的自有資本固然可以創造亮眼的績效,卻也經不起環境的風雲變色;資金流稍有不順暢、甚至斷鏈,立刻出現資金缺口。虛弱的財務體質,毫無對抗風險的免疫力。

面對系統性風險,個別產業、企業獨木難擎天,政府救市政策的良窳,將攸關未來經濟復甦的力道。政府已相繼提出多項產業、經濟扶助方案,儘管此時談論效果還太早,只要政府與產業間維持「口罩國家隊」的運作模式,相信終能對症下藥。

後疫情階段,政府重心將轉向振興經濟,各方也都聚焦財金經部門的作為;不過與經濟活動息息相關的勞動主管機關,似乎仍固守在爭取勞工津貼、補助的立場,而未納入如何配合整體政策、協助企業加速復工,擴大經濟重建、達到勞資共存共利的思維。

不少企業營運受創,仍努力維持員工生計;未來復工加開產能,卻可能受制於加班時數、一例一休等勞動規範,綁手綁腳、動輒觸法。

提升勞工權益,是進步社會的責任,《勞基法》歷經多次修改,也是為了更妥善照顧勞工。勞資關係不必然要處於對立面,尤其面對這次的疫情,不少企業瀕臨斷炊危機,產業經濟若就此一蹶不振,勞工權益法規訂得再周延也無濟於事。

經濟學的四大生產要素,包括勞動、土地、資本和企業家才能。在全面自動化尚未成形的產業結構下,勞工主管機關有責任擬訂更具彈性、務實且合理合宜的勞動規範,幫守法企業解套,為經濟復甦盡心力。